「建设美丽甘肃 推进“三北”工程 构筑“绿色长城”」民勤:厚植生态底色 筑牢绿色屏障
「建设美丽甘肃 推进“三北”工程 构筑“绿色长城”」民勤:厚植生态底色 筑牢绿色屏障
「建设美丽甘肃 推进“三北”工程 构筑“绿色长城”」民勤:厚植生态底色 筑牢绿色屏障【建设(jiànshè)美丽甘肃 推进“三北”工程 构筑“绿色长城”】
民勤:厚植生态(shēngtài)底色 筑牢绿色屏障
石羊河民勤蔡旗断面,水草丰茂(fēngmào),生机盎然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(qián)
新甘肃·甘肃日报(rìbào)记者 金奉乾
在(zài)甘肃民勤的(de)卫星地图上,一条南北绵延300多公里的弧形绿带(lǜdài),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隔开。这片曾因(yīn)风沙肆虐、荒漠化占比超90%而濒临消失的绿洲,在民勤儿女40余年的不懈努力下,实现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。
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(héxīzǒuláng)东北部(dōngběibù),石羊河(shíyánghé)流域(liúyù)下游,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(de)重要屏障,生态区位特殊而重要。自1978年“三北(sānběi)”工程启动实施以来,民勤县持续开展大规模压沙造林和国土绿化行动,累计完成“三北”工程建设投资8.28亿元,完成工程建设254.4万亩,初步形成“锁(suǒ)风口、固沙源、截路径、护绿洲”的生态防护格局,为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。
民勤县坚持因地制宜、科学规划(guīhuà),组织修编《“三北”六期工程规划》,明确“东拓(dōngtuò)阵地、西筑堡垒、南护水源、北锁风口、中保(zhōngbǎo)绿洲”的治理思路(sīlù),科学布局“三道风沙阻击防线”,以全力打造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为主(wéizhǔ)抓手,重点实施青土湖生态屏障守卫、绿洲锁边林草带(líncǎodài)、绿洲内部提质增效、甘肃内蒙古边界重点风沙口联防联治、生态用水保障“五大工程”。
在(zài)“三北”工程推进过程中,民勤县沿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和腾格里沙漠西缘科学布设林草工程,采取固、阻、修、封、造等措施,对全县重点风沙口、风沙线开展综合治理,在绿洲边缘(biānyuán)构筑起(qǐ)一条长380公里(gōnglǐ),宽1至20公里,由内向外、梯次分明、乔灌草结合的绿色防线。据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(shāhuà)调查结果显示,民勤县荒漠化土地面积较(jiào)2014年减少50.93万亩、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1.06万亩,荒漠化土地占比由90.34%下降(xiàjiàng)到(dào)88.18%,沙化土地占比由75.81%下降到75.57%,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“双(shuāng)缩减”。
40多年来,一代代民勤治沙人不断探索创新,运用新方法、新手段,推动荒漠化(huāngmòhuà)防治从(cóng)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、智慧密集型转变。
“民勤县坚持科学绿化、科技治沙,不断探索荒漠化综合治理新(xīn)模式、新材料、新技术。”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姜有恒介绍,县里先后探索总结(zǒngjié)出插风墙、黏土沙障、草方格、尼龙网、土工编织袋、玉米葵花(kuíhuā)棉花秸秆沙障、生态垫等多种固沙新材料。同时,传承提升(tíshēng)“母亲抱娃娃”治沙模式,组装推广“双眉式草方格沙障”“工程固沙+低密度造林+种草”“光伏(guāngfú)治沙”等技术,引进自走式草方格压沙机、履带式打坑机、智能(zhìnéng)抱草机(bàocǎojī)等治沙机械设备200余台,推动治沙从“人海战术”向“科技赋能(fùnéng)”转型。
姜有恒(yǒuhéng)介绍,民勤县积极探索沙地(shādì)、盐碱地等困难立地造林技术,持续加强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灌草新品种引种驯化(xùnhuà),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,合理配置植被类型和密度,延长生态治理成效周期。
一部民勤志(zhì),半部治沙史。
民勤人民传承(chuánchéng)弘扬“勤朴坚韧、不畏艰辛、众志成城、久久(jiǔjiǔ)为功”的防沙治沙精神和“人人上、代代传、步步走(zǒu)、苦苦干”的防沙治沙模式,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开展压沙造林管护活动。
全面推行林长制(línzhǎngzhì),建立县、镇、村三级林长体系,设立林长471名,聘用生态护林员146人(rén)。完善“互联网+防沙治沙(zhìshā)+”等公益治沙平台,发挥绿化基金会、蚂蚁森林等社会(shèhuì)影响力,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民勤(mínqín)防沙治沙,累计建成公益林基地46个,吸引志愿者义务治沙造林(zàolín)11万亩,“四方墩”公益治沙造林基地总规模达到4万亩,公益治沙造林品牌效应不断放大。
发起“请到民勤种棵树”志愿活动,来自全国各地的4.1万余名志愿者在民勤栽植梭梭(suōsuō)、柠条等沙生植物152万棵,治沙(zhìshā)面积达4500亩(mǔ)。
要(yào)绿起来,也要富起来。
近年来,民勤县依托“三北”工程防护林体系,结合本地林业产业发展(fāzhǎn)(fāzhǎn)实际,积极调整农田防护林造林树种结构,大力发展沙漠特色养殖、林果、药材种植产业,持续走“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”协同发展之路(lù),找准(zhǎozhǔn)找实防沙(fángshā)治沙(zhìshā)与绿色增收的契合点,拓宽“治沙+全民义务植树”“治沙+4+1产业”“治沙+光伏”“治沙+沙漠旅游”“治沙+节水造林”等“绿富双赢”发展模式。
“我们鼓励(gǔlì)发展以肉苁蓉、甘草(gāncǎo)为主的特色沙产业,引导群众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等(děng)特色沙产业6万亩,种植锁阳、黄芪、甘草等沙生药材(yàocái)5万亩。同时,大力发展光伏治沙新业态,走出了‘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’的生态经济共赢新路子。”姜有恒说。
【建设(jiànshè)美丽甘肃 推进“三北”工程 构筑“绿色长城”】
民勤:厚植生态(shēngtài)底色 筑牢绿色屏障
石羊河民勤蔡旗断面,水草丰茂(fēngmào),生机盎然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(qián)
新甘肃·甘肃日报(rìbào)记者 金奉乾
在(zài)甘肃民勤的(de)卫星地图上,一条南北绵延300多公里的弧形绿带(lǜdài),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隔开。这片曾因(yīn)风沙肆虐、荒漠化占比超90%而濒临消失的绿洲,在民勤儿女40余年的不懈努力下,实现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。
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(héxīzǒuláng)东北部(dōngběibù),石羊河(shíyánghé)流域(liúyù)下游,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(de)重要屏障,生态区位特殊而重要。自1978年“三北(sānběi)”工程启动实施以来,民勤县持续开展大规模压沙造林和国土绿化行动,累计完成“三北”工程建设投资8.28亿元,完成工程建设254.4万亩,初步形成“锁(suǒ)风口、固沙源、截路径、护绿洲”的生态防护格局,为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。
民勤县坚持因地制宜、科学规划(guīhuà),组织修编《“三北”六期工程规划》,明确“东拓(dōngtuò)阵地、西筑堡垒、南护水源、北锁风口、中保(zhōngbǎo)绿洲”的治理思路(sīlù),科学布局“三道风沙阻击防线”,以全力打造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为主(wéizhǔ)抓手,重点实施青土湖生态屏障守卫、绿洲锁边林草带(líncǎodài)、绿洲内部提质增效、甘肃内蒙古边界重点风沙口联防联治、生态用水保障“五大工程”。
在(zài)“三北”工程推进过程中,民勤县沿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和腾格里沙漠西缘科学布设林草工程,采取固、阻、修、封、造等措施,对全县重点风沙口、风沙线开展综合治理,在绿洲边缘(biānyuán)构筑起(qǐ)一条长380公里(gōnglǐ),宽1至20公里,由内向外、梯次分明、乔灌草结合的绿色防线。据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(shāhuà)调查结果显示,民勤县荒漠化土地面积较(jiào)2014年减少50.93万亩、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1.06万亩,荒漠化土地占比由90.34%下降(xiàjiàng)到(dào)88.18%,沙化土地占比由75.81%下降到75.57%,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“双(shuāng)缩减”。
40多年来,一代代民勤治沙人不断探索创新,运用新方法、新手段,推动荒漠化(huāngmòhuà)防治从(cóng)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、智慧密集型转变。
“民勤县坚持科学绿化、科技治沙,不断探索荒漠化综合治理新(xīn)模式、新材料、新技术。”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姜有恒介绍,县里先后探索总结(zǒngjié)出插风墙、黏土沙障、草方格、尼龙网、土工编织袋、玉米葵花(kuíhuā)棉花秸秆沙障、生态垫等多种固沙新材料。同时,传承提升(tíshēng)“母亲抱娃娃”治沙模式,组装推广“双眉式草方格沙障”“工程固沙+低密度造林+种草”“光伏(guāngfú)治沙”等技术,引进自走式草方格压沙机、履带式打坑机、智能(zhìnéng)抱草机(bàocǎojī)等治沙机械设备200余台,推动治沙从“人海战术”向“科技赋能(fùnéng)”转型。
姜有恒(yǒuhéng)介绍,民勤县积极探索沙地(shādì)、盐碱地等困难立地造林技术,持续加强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灌草新品种引种驯化(xùnhuà),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,合理配置植被类型和密度,延长生态治理成效周期。
一部民勤志(zhì),半部治沙史。
民勤人民传承(chuánchéng)弘扬“勤朴坚韧、不畏艰辛、众志成城、久久(jiǔjiǔ)为功”的防沙治沙精神和“人人上、代代传、步步走(zǒu)、苦苦干”的防沙治沙模式,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开展压沙造林管护活动。
全面推行林长制(línzhǎngzhì),建立县、镇、村三级林长体系,设立林长471名,聘用生态护林员146人(rén)。完善“互联网+防沙治沙(zhìshā)+”等公益治沙平台,发挥绿化基金会、蚂蚁森林等社会(shèhuì)影响力,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民勤(mínqín)防沙治沙,累计建成公益林基地46个,吸引志愿者义务治沙造林(zàolín)11万亩,“四方墩”公益治沙造林基地总规模达到4万亩,公益治沙造林品牌效应不断放大。
发起“请到民勤种棵树”志愿活动,来自全国各地的4.1万余名志愿者在民勤栽植梭梭(suōsuō)、柠条等沙生植物152万棵,治沙(zhìshā)面积达4500亩(mǔ)。
要(yào)绿起来,也要富起来。
近年来,民勤县依托“三北”工程防护林体系,结合本地林业产业发展(fāzhǎn)(fāzhǎn)实际,积极调整农田防护林造林树种结构,大力发展沙漠特色养殖、林果、药材种植产业,持续走“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”协同发展之路(lù),找准(zhǎozhǔn)找实防沙(fángshā)治沙(zhìshā)与绿色增收的契合点,拓宽“治沙+全民义务植树”“治沙+4+1产业”“治沙+光伏”“治沙+沙漠旅游”“治沙+节水造林”等“绿富双赢”发展模式。
“我们鼓励(gǔlì)发展以肉苁蓉、甘草(gāncǎo)为主的特色沙产业,引导群众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等(děng)特色沙产业6万亩,种植锁阳、黄芪、甘草等沙生药材(yàocái)5万亩。同时,大力发展光伏治沙新业态,走出了‘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’的生态经济共赢新路子。”姜有恒说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